零件名称 | 规格(外径×壁厚)/(mm×mm) | 设计压力/MPa | 设计温度/℃ | 接触介质 | 操作压力/MPa | 操作温度/℃ | 材料 |
---|---|---|---|---|---|---|---|
中压蒸汽管道 | 457×25 | 4.7 | 420 | 中压蒸汽 | 4.0 | 400 | API5L.GRB-EFW钢 |
分享:中压蒸汽管道开裂原因
中压蒸汽管道是指压力为1.6~10 MPa的蒸汽管道,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城市供热等领域。中压蒸汽管道常用于供热系统,贯穿整个城市枢纽,因此管道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1]。蒸汽管道的泄漏事故时有发生,分析研究蒸汽管道泄漏原因有助于减小损失、保障民生和消除隐患等。中压蒸汽管道易发生氢脆、H2S应力腐蚀开裂、疲劳破坏等问题,其中疲劳往往会造成突发事故,裂纹扩展速率加快,金属材料的疲劳极限大大降低,造成蒸汽管道发生早期泄漏。
某工厂中压蒸汽管道于1993年建造,1996年投入使用,2021年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为了保障管道连续运行,对其进行了带压堵漏。2022年大检修期间更换了带压堵漏的三通。开裂管道的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该装置在运行的前几年多次出现中压蒸汽管道短时超温的情况,温度最高达到470 ℃,远超设计温度420 ℃,由于超温时间较短,很快就恢复正常,并未引起工艺安全人员的注意。笔者采用一系列理化检验方法分析了该蒸汽管道开裂的原因,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1. 理化检验
1.1 宏观观察
从开裂管道上取长度约为810 mm的样管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管道外壁呈棕褐色,存在打磨痕迹,打磨痕迹处的外壁呈黄色,且外壁存在腐蚀坑;三通连接的管道内部也发现了密集的表面裂纹,部分裂纹横纵交错,呈龟裂状,龟裂裂纹约占管道周长的1/3,大部分裂纹集中在管道下部,且管道内壁附着有铁锈色垢物,垢物厚度约为0.4 mm,内壁存在腐蚀坑;管道内壁焊缝成形较好,无明显焊接缺陷;从管道横截面观察,管壁无明显减薄现象。
沿裂纹人工打开,以裂纹面为检验面,断口的宏观形貌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断口断面粗糙,呈黑色,起伏较小,由内向外依次为启裂区、扩展区、裂纹尖端、人为撕裂区;断面存在贝壳状条纹,收弧方向指向管内壁,为多源启裂,启裂区断面起伏略大、呈灰黑色,存在明显由内向外的扩展条纹;扩展区断面粗糙,呈灰色,存在金属小颗粒;裂纹尖端为弧线区域,存在白色撕裂棱。
1.2 渗透检测
依据NB/T 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5部分:渗透检测》的要求,对开裂管道进行渗透检测,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管道外壁未发现裂纹缺陷,只存在少量腐蚀坑及焊疤;管道内壁存在较多的裂纹及腐蚀坑,呈断续状,以纵向扩展为主,裂纹存在微小分叉,呈龟裂状,部分裂纹处存在腐蚀坑;裂纹区域纵向长度约为130 mm,宽度约占管道周长的2/3,中部不连续环向裂纹长度约为195 mm;焊接接头仅熔合线区域存在裂纹,母材区域部位完好。
1.3 化学成分分析
依据GB/T 4336—2016 《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 多元素含量的测定 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的要求,分别对开裂管道母材、焊缝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开裂管道母材和焊缝的化学成分符合API SPEC 5L—2020 《管线钢管规范》的要求。
项目 | 质量分数 | |||||||
---|---|---|---|---|---|---|---|---|
C | Mn | P | S | Si | V | Nb | Ti | |
母材实测值 | 0.15 | 0.75 | 0.011 | 0.004 | 0.21 | 0.004 | <0.001 | 0.001 |
焊缝实测值 | 0.10 | 1.11 | 0.011 | 0.005 | 0.22 | 0.004 | <0.001 | 0.001 |
标准值 | ≤0.28 | ≤1.20 | ≤0.03 | ≤0.03 | - | Nb+V≤0.06,Nb+V+Ti≤0.15 |
1.4 力学性能测试
在开裂管道上取样,对试样进行拉伸和冲击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管道的室温拉伸性能满足API SPEC 5L—2020的要求;470 ℃拉伸性能不满足API SPEC 5L—2020的要求。
项目 | 拉伸试验 | 冲击试验 | ||
---|---|---|---|---|
试验温度/℃ | 抗拉强度/MPa | 屈服强度/MPa | 冲击吸收能量/J | |
实测值 | 室温 | 448,441 | 324,313 | 194.5,179.5,140.5 |
470 | 310 | 229 | ||
标准值 | - | ≥415 | ≥245 | - |
1.5 金相检验
在管道母材、焊缝、热影响区截取试样,对试样进行金相检验,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母材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珠光体球化级别为2.5级,裂纹由管内壁向外壁扩展,存在细小分叉,以穿晶开裂为主,裂纹内充满灰色产物;热影响区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裂纹由管内壁向外壁扩展,内壁裂纹较直,存在细小分叉,以穿晶开裂为主,裂纹内充满灰色产物;焊缝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
依据裂纹分布形态,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裂纹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结果如图5所示。
1.6 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
采用扫描电镜对断口进行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启裂区断面附着有较多颗粒状、块状氧化物,氧化物与金属基体紧密结合、难以清洗;扩展区存在疲劳辉纹,呈疲劳开裂特征;裂纹尖端存在疲劳辉纹,呈疲劳开裂特征。
对裂纹表面垢物和内壁垢物进行能谱分析,结果如图7,8所示。由图7,8可知:裂纹表面垢物含有较多的Fe、O、C元素,以及少量Mn、Si、Ti、S、Cl等元素;内壁垢物含有较多的Fe、O、C元素,以及少量Mn、Si、S、Al、Ca等元素。
2. 综合分析
由上述理化检验结果可知:管道的化学成分、室温拉伸性能等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非金属夹杂物以颗粒状为主;管道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管道珠光体球化等级为2.5级,为轻度球化。
管道外壁附着的红褐色、黄色垢物为管道暴露在潮湿环境中产生的腐蚀产物,而内壁附着的片状、块状垢物大部分为介质与金属基体发生反应产生的腐蚀产物。内、外壁垢物中均含有较多的Fe、O、C元素,使热疲劳裂纹内部呈灰色,且表面区域可提取出氧化物质。发生H2S应力腐蚀的条件为,湿H2S的分压大于0.000 3 MPa,温度低于82 ℃。中压蒸汽中湿H2S的含量很少,且断口上S元素含量很少,其操作温度为400 ℃,不满足H2S应力腐蚀的条件,表明管子的开裂与H2S应力腐蚀无关。
开裂主要沿着管体轴线方向,即与管体的最大环向应力方向垂直。管体开裂边缘平直,无明显的塑性变形和撕裂痕迹,呈脆性开裂特征[2-3]。断口扩展区呈脆性开裂特征,裂纹尖端存在取向一致、排列整齐的疲劳辉纹。裂纹笔直向前扩展,未见应力腐蚀裂纹的树枝状分叉特征,裂纹的后部张开较大,里面有高温氧化产物,说明该疲劳裂纹为高温条件下的高温疲劳或者热疲劳所致。
该开裂管道已运行26 a,服役期间每1~2 a进行停车检修,多次的开、停车使管壁升温、降温、升压、降压,温度多次变化导致材料塑性变差,易产生热疲劳裂纹。同时,在服役过程中多次发生瞬时超温,最高温度为470 ℃,使材料的抗拉强度由445 MPa下降至310 MPa,屈服强度由318 MPa下降至229 MPa,降幅较大,低于标准要求。
在服役过程中,管道存在通气量波动或混合区域混合不完全等情况,当通气量较少,或者混合不完全时,管壁温度下降;当通气量较大时,水量减少、管壁温度急速上升,如此往复,产生了循环热应力,使材料易发生热疲劳损伤。现场管道开裂位置也集中在管道底部,裂纹始发于受热表面热应变最大的区域,裂纹垂直于应力方向由表面向壁厚深度方向扩展,受热表面产生特有的龟裂裂纹,以单个或多个裂纹的形式出现,裂纹通常较短、较宽,呈匕首状,分支少,以穿晶开裂为主,裂纹缝隙多充满高温氧化物,呈多源热疲劳裂纹特征[4-6]。综上所述,该中压蒸汽管线的开裂性质为多源热疲劳开裂。
3. 结论及建议
在管道服役过程中,管道内通气量不均匀、混合区域混合不完全,使材料产生循环热应力,最终导致中压蒸汽管道发生热疲劳开裂。
建议在服役过程中保证管道内通气量足够,避免形成温差热应力,进而避免发生热疲劳腐蚀。同时,建议加强对该类似工况管道的检验检测。
文章来源——材料与测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