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检检测欢迎您!

微信公众号|腾讯微博|网站地图

您可能还在搜: 无损检测紧固件检测轴承检测浙江综合实验机构

社会关注

分享:某汽车发动机连杆断裂原因

返回列表 来源:国检检测 查看手机网址
扫一扫!分享:某汽车发动机连杆断裂原因扫一扫!
浏览:- 发布日期:2025-09-09 14:02:30【

机械零部件多断口的断裂原因分析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对碎块上所有的断口进行分析,并结合工况、受力等因素综合分析,因此,应正确判断首断断口或者主断裂源的位置。例如,将变形最大的断口认为是首断断口,可能会将原材料缺陷导致的断裂判断成过载导致的断裂。 

某汽车零部件厂C70S6钢轿车用发动机连杆在厂内测试期间发生断裂,断裂连杆不仅从杆身处折断,小头孔还碎裂成了多块,现场收集了全部碎片,对碎片进行分析,以确定连杆断裂的原因。连杆是汽车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件,使用过程中,连杆在高速往复动作下,受到压缩、拉伸等交变载荷作用。连杆出现破坏,会直接导致发动机停止工作,造成严重的事故。一般而言,连杆的断裂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连杆螺栓断裂[-],另一种是连杆杆身断裂[-]。该断裂连杆按照JB/T 11795—2014《内燃机胀断连杆技术条件》要求进行制造,其加工工艺为:棒材截短→加热→模锻→加工两端面→加工小头孔→加工大头孔→大头孔涨断→检查。笔者采用一系列理化检验方法对该连杆的断裂原因进行分析,以避免该类问题再次发生。 

断裂连杆的宏观形貌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连杆上有两处破坏,一处位于在小头孔部位,小头孔位置裂成4块,分别编号为A、B、C和D,另一处位于连杆的杆部中间,该位置有明显的缩颈现象,可以判断连杆部位是因过载造成的断裂,连杆杆部不是首断位置。此外,连杆是活塞和曲轴之间传递力的构件,在连杆轴线上承受单向拉-压应力作用。正常的运动过程中,连杆杆身部位只受到轴线上的拉-压应力作用。这种情况下,连杆部位开裂所需的应力只能来源于不在轴线方向上的外加载荷。综合上翼缘板受到的不均匀塑形变形和受力状态进行分析,也可以判断连杆杆部的断裂时间晚于小头孔。 

图 1 断裂连杆的宏观形貌
图  1  断裂连杆的宏观形貌

试样A内表面有一半区域存在均匀的擦伤痕迹(见图2),该位置与连杆中轴线对应的部位重合,说明该位置受到较大的摩擦挤压作用,摩擦时孔附近的内表面和铜衬垫处于部分接触状态,可判断该位置不是首断位置。试样B和D均存在严重的塑形变形[见图1(b)],试样B向内表面弯曲,试样D向外表面弯曲,说明试样B和D都不是首次断裂件。试样C断口的宏观形貌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试样C断面无缩颈现象,呈脆性断裂形貌,因此初步判断试样C是首次断裂件。 

图 2 试样A内表面磨损痕迹的宏观形貌
图  2  试样A内表面磨损痕迹的宏观形貌
图 3 试样C断口宏观形貌
图  3  试样C断口宏观形貌

将试样C进行超声清洗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断口,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断裂源区较为平坦,有氧化层覆盖,未覆盖氧化层的局部区域呈解理断口特征;撕裂棱线收敛于外壁皮层的夹杂物聚集区(断裂源位置),起裂裂纹沿外壁皮层的夹杂物分布带扩展。 

图 4 试样C断口SEM形貌
图  4  试样C断口SEM形貌

对夹杂物进行能谱分析,分析位置如图4(b)所示,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夹杂物含有Na、Al、Si、S、Cl、K、Ca等杂质元素。 

Table  1.  夹杂物能谱分析结果
分析位置 质量分数
C O Na Al Si S Cl K Ca Fe
位置1 48.85 36.05 0.60 0.27 0.81 0.59 2.40 0.40 0.87 9.17
位置2 45.89 38.63 2.35 0.32 0.70 0.28 0.31 1.16 0.53 9.83
位置3 47.77 34.37 1.42 0.58 4.61 0.72 0.35 1.11 2.20 6.86

在试样C断口附近及远离断口处取样,对试样进行金相检验,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断口附近试样的组织为珠光体+少量短条铁素体,断裂源附近存在树枝状裂纹,裂纹内部填充有大量灰白色的氧化铁,裂纹附近的组织中存在大量网状铁素体,裂纹两侧的铁素体区域还可见少量氧化质点,说明该部位经过了长期的高温氧化过程,基体中的易氧化元素都已被氧化;远离断口处试样的组织为珠光体+少量短条状铁素体,铁素体体积分数为4.3%。满足JB/T 11795—2014的标准要求(无网状铁素体和铁素体体积分数不大于10%)。 

图 5 试样C断口附近和远离断口处显微组织形貌
图  5  试样C断口附近和远离断口处显微组织形貌

按照GB/T 4336—2016《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 多元素含量的测定 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采用直读光谱仪对断裂连杆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试样的化学成分满足JB/T 11795—2014对C70S6钢的标准要求。 

Table  2.  断裂连杆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项目 质量分数
C Mn Si P S Cr V Al Cu Mo Ni
测试值 0.71 0.55 0.19 0.038 0.061 0.12 0.032 0.005 0.13 0.025 0.051
标准值 0.67~0.73 0.40~0.70 0.15~0.25 ≤0.045 0.05~0.07 ≤0.20 0.03~0.05 ≤0.01 ≤0.20 ≤0.05 ≤0.02

按照GB/T 231.1—2018《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采用数显布氏硬度计对断裂连杆基体试样进行布氏硬度测试,结果为295.1,294.6,297.5 HBW,符合JB/T 11795—2014的标准要求(250~320 HBW)。 

在机械零件断裂事故中,先断裂的断口机械损伤和塑性变形小。当脆性断口和塑性断口同时存在时,表明机械结构已经失稳,导致零件发生过载断裂[]。 

分析试样A、B、C和D的变形情况,可知试样C和D之间的断口为首断断口,该处位置位于试样C上的断口几乎没有塑性变形,断裂源在外表面皮下的夹杂物位置形核。试样C和D裂开后,小头孔内部的铜衬垫一侧受力,另一侧不受力,产生了滑动摩擦。试样A内壁上仅有一半的摩擦痕迹,导致小头孔发生碎裂,连杆杆身部位与发动机壳体产生碰撞,最终导致连杆杆身断裂。连杆杆身存在严重的颈缩现象,因此可以判断在小头孔碎裂后,连杆失稳导致应力过大,最终造成连杆杆身发生过载断裂。 

试样C断口附近有树枝状裂纹,裂纹内部填充有大量的氧化铁,扩展裂纹附近可见严重的氧化脱碳现象。综合工艺分析,棒料的料头部分存在表面缺陷,在模锻之前的加热保温工艺过程中,这些缺陷经过了长时间的高温作用,导致缺陷向基体内部扩展[-]。缺陷含有保护渣中的K和Ca等元素。 

钢厂连铸阶段所用的保护渣残留[]导致连杆小头孔先发生断裂,在长时间高温条件下,裂纹不断扩展,并发生氧化脱碳,造成小头孔承载力不足,最终导致连杆杆身发生过载断裂。 

钢厂连铸阶段的保护渣残留在棒料表面,导致连杆小头孔外表面皮层萌生微裂纹,发动机启动造成连杆传递的应力变大,小头端内圆侧与活塞轴的接触面压力突然增大,最终导致连杆杆身发生过载断裂。




文章来源——材料与测试网

推荐阅读

    【本文标签】:连杆 C70S6钢 过载断裂 小头孔 夹杂物 连杆检测 断裂分析 硬度检测 检测公司
    【责任编辑】:国检检测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资讯文章

    关闭
    关闭
    申报2024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奖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