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测百科]分享:中国古代发达的高温冶铜与古铜器的湮灭2024年07月26日 11:14
-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各地陶窑的加热温度普遍超过1000 ℃,商代的加热温度则提高到可以烧制原始瓷器的1200 ℃以上的高温,到了西周时期在改进了鼓风技术后通常人工冶铜熔炉的温度可稳定地维持在1200~1250 ℃范围。这些加热技术所达到的温度均远高于各种铜器的熔点,由此中国各地出现了许多不使用常规铜矿石冶铜生产,而长期以回收纯铜、粗铜和废旧铜器为原料,以重熔铸造方式制作新铜器及青铜器的作坊,进而在铜器时代结束前大量地湮灭掉了更早期的废旧铜器,尤其是大量湮灭掉了那些难以进入墓葬而当时尚存的铜工具,以致如今发掘到的铜器考古文物,难以直接反映出中国铜器时代早期真实的铜器使用状态。
- 阅读(9)
- [检测百科]分享:中国古代的高温技术与发明人工冶铜2024年05月13日 10:32
- 早期人类所使用的烧陶温度能够达到800 °C时就有可能发明低温人工冶铜技术,当加热温度达到或高于1000 °C时就有能力发展高温人工冶铜技术;而且较高的冶铜温度更有利于高效率地制作优质的铜器。因此,人类所能实现的高温技术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明人工冶铜技术以及因普及铜器的使用而尽早进入铜器时代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阅读(10)
- [检测百科]分享:加热过程中 H2O(g)含量对55SiCr弹簧钢表面 氧化层及脱碳行为的影响2023年01月09日 10:24
- 对55SiCr弹簧钢铸坯试样进行热重(TG)试验,研究了不同气氛下 H2O(g)含量对 55SiCr弹簧钢表面氧化层及脱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气氛下55SiCr弹簧钢的脱碳程度高 于空气下的,铁素体脱碳层厚度随混合气氛中 H2O(g)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试样在850℃时铁素体 脱碳层厚度均出现峰值。与干空气相比,混合气氛下 H2O(g)的存在改变了氧化层的组成与结构, 使氧化产物比重向FeO比重增加,而FeO的结构较为疏松,会使脱碳程度增加。
- 阅读(13)
- [检测百科]分享:加热温度对15CrMo钢晶间氧化行为的影响2022年10月17日 09:07
- 利用热重分析、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加热温度下15CrMo钢的晶间氧化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15CrMo钢外层的氧化铁皮厚度逐渐增大,其晶间氧化深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15CrMo钢晶间氧化的鼻尖温度为850 ℃,此时的晶间氧化深度约为12.9μm。
- 阅读(17)
- [检测百科]动车组夹钳螺栓断裂原因分析2022年05月17日 16:04
- 动车组制动夹钳紧固螺栓在安装过程中发生断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等对断裂螺栓进行断口形貌、显微组织及化学成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断裂螺栓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均未见明显异常;螺栓断面可见明显高温氧化痕迹和粗大晶粒轮廓,且局部晶界熔化,在圆角处与表面连通;原奥氏体晶粒内部和螺栓其他部位可见细小晶粒,结合螺栓制作工艺,可以推断该螺栓在热镦过程中因加热温度控制不当导致局部过烧。通过不同温度热镦试验,提出合理的工艺改进建议。
- 阅读(48)
- [检测百科]金相组织检查判断依据与要求2020年08月19日 18:27
- 过热是晶粒粗大超过标准要求;如果抛光试样上出现晶界加粗、烧熔和沿晶界出现大小不一的孔洞时,判为过烧。过热、过烧有两种情况产生,一种是热镦过程产生,一种是热处理固溶或淬火过程产生,都是由于加热温度过高造成,金相检查已完全能够进行判断。
- 阅读(720)
- [检测百科]T12过烧紧固件热处理工艺金相分析2020年06月11日 13:56
- 紧固件的T12钢冷冲模采,冲模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加热温度过高,造成了组织粗大,晶界氧化,局部融化成孔洞,碳化物呈骨骼状的过烧组织。局部孔洞过烧组织,见图8-29,碳化物呈骨骼状的过烧组织见图
- 阅读(97)
- [检测百科]特种紧固件金相分析 需要经历哪些检查2020年05月27日 13:35
- 过热是晶粒粗大超过标准要求;如果抛光试样上出现晶界加粗、烧熔和沿晶界出现大小不一的孔洞时,判为过烧。过热、过烧有两种情况产生,一种是热镦过程产生,一种是热处理固溶或淬火过程产生,都是由于加热温度过高造成,金相检查已完全能够进行判断。
-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