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检检测欢迎您!

微信公众号|腾讯微博|网站地图

您可能还在搜: 无损检测紧固件检测轴承检测浙江综合实验机构

社会关注

分享:两种典型聚合物基固体自润滑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返回列表 来源:国检检测 查看手机网址
扫一扫!分享:两种典型聚合物基固体自润滑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扫一扫!
浏览:- 发布日期:2023-11-30 13:18:49【

摘 要:对两种典型的聚合物基固体自润滑材料聚四氟乙烯(PTFE)和聚酰亚胺(PI)的热稳定 性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试验后的摩擦表面形貌,用 X 射线能量分散谱仪(EDS)分析了试验后摩擦表面的特征元素.结果表明:两种聚合物基固体自润 滑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聚四氟乙烯基固体自润滑材料的润滑性能和耐摩擦磨损性能要优 于聚酰亚胺基固体自润滑材料的. 

关键词:聚合物;固体自润滑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热稳定性;润滑机理 

中图分类号:O6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G4012(2018)12G0882G05


固体润滑材料在真空环境中难以挥发,采用固 体润滑材料可以解决液体润滑剂的真空挥发问题, 由于固体润滑材料一般可以加工成零部件,常用于 高温、高载荷、微动摩擦、腐蚀介质、无供油储油空 间、裸露环境等特殊工况下[1].为提升固体润滑材 料的综合性能,常加入一些增强体、耐磨颗粒等助剂 构成自润滑复合材料,其中聚合物基固体自润滑材 料因其优异的减摩耐磨特性、韧性、化学稳定性、介 质相容 性 及 电 绝 缘 性 等,在 近 年 来 得 到 空 前 发 展[2G3],常用作轴承、活塞环、滑动电接点、医疗器件 零部件等.聚酰亚胺和聚四氟乙烯是两类典型的聚 合物基固体自润滑材料,然而前者的摩擦因数和磨 耗量(或磨损率)相对较大,不适宜单独使用;后者润 滑性极佳,但其硬度低,易被磨损.目前通常以这两 种聚合物作为基体,通过端基改性、表面处理、颗粒 填充、纤维增强、复合共混等方法[4],制备具有自润 滑特性的改性材料或复合材料[5G7].

聚合物基固体自润滑材料的设计研制及其摩 擦、磨损、润滑机理的探索,是当前润滑材料的研究 重点.研究润滑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通常采用摩 擦磨损试验配合表面分析技术和磨屑检测分析技术等手段[8],例如: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 显微 镜 (AFM)为 代 表 的 磨 损 表 面 形 貌 分 析 技 术[9G10],以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X 射线能量 分散谱仪(EDS)为代表的磨损表面化学成分分析技 术[11],以铁谱仪和光谱分析仪为基础的磨损状态实 时监测技术[12],以及将工作环境、摩擦方式、运动模 式与接触形式相结合的多因素综合效应研究[13G14] 等.对于聚合物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机理与 润滑机制,目前相关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异[15G16].为 此,笔者选取两种典型的聚合物基固体自润滑材料, 研究了其热稳定性及摩擦学性能,从理论推导结合 模型构建的角度,对聚合物基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 的摩擦磨损及润滑机理进行了研究. 

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选用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自主研 发的改性热塑性聚酰亚胺基固体自润滑材料(编号 为1号)和石墨改性聚四氟乙烯基固体自润滑材料 (编号为2号).

1.2 试验方法 

1.2.1 热稳定性试验 

利用热重分析仪(TGA)进行热分解温度测试,利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进行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1.2.2 摩擦磨损试验 

分别在试验室常规环境以及真空环境下对两种 固体自润滑材料进行摩擦磨损试验.

(1)常规试验室环境(常温常压)下的摩擦磨损 试验执行 GB/T3960-2016«塑料 滑动摩擦磨损试 验方法».采用 MG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环G块 式滑动摩擦磨损试验,对偶件与聚合物基固本自润 滑复合材料试样组成摩擦副,试样尺寸为30mm× 7mm×6mm,对偶件尺寸为?40mm×?16mm× 10mm.聚合物基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表面经过磨 削加工,对偶件材料为45钢,硬度为40~45HRC, 表面粗糙度Ra=0.8μm.试样和对偶件均使用丙 酮清洗,晾干后使用.试验条件如下:试验环境温度 22~23 ℃,载荷196N,对偶件转速0.42m??s-1,干 摩擦时间2h.摩擦因数由每次记录的摩擦力矩按 照 GB/T3960-2016中的公式计算得到,磨痕宽度 采用钢直尺测量. 

(2)利用球G盘试验机进行真空条件下的摩擦 因数和磨痕直径的测试.聚合物基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机加工成?32mm×10mm 的试样,对偶件尺 寸为 ?8 mm. 对 偶 件 为 精 度 不 低 于 G10 级 的 9Cr18钢球.试 验 条 件 如 下:试 验 环 境 温 度 22~ 23 ℃,真 空 度 不 高 于5×10-3 Pa,试 验 法 向 载 荷 5N,对偶 件 转 速1000r??min-1,干 摩 擦 时 间 5h. 点接触形式测试真空环境下固体自润滑材料的摩擦 因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试验时球固定不动,盘做单 向旋转.在30倍体视显微镜下,在试环磨痕上下左 右4个位置测量,取平均值作为磨痕直径. 

1.2.3 磨痕及磨屑分析试验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摩擦磨损试验后试块 的表面形貌,利用 X射线能量分散谱仪分析摩擦磨 损试验后试块表面的特征元素.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热稳定性 

采用热重分析法,通过测量固体自润滑材料在 升温过程中的质量变化率,获得材料的起始热分解 温度.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通过测量材料变温过 程中的热量变化率,获得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由表1可见,两种固体自润滑材料的热分解温 度均较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中,聚四氟乙烯 基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比聚酰亚胺基材料的更 高,而聚酰亚胺基材料的热分解温度比聚四氟乙烯 基材料的更高.因此,若在瞬时高温下工作,推荐采 用聚酰亚胺基固体自润滑材料;若在长时较高温度 下工作,则推荐采用聚四氟乙烯基固体自润滑材料.

2.2 摩擦磨损性能 

由表2可见:与常温常压环境相比,真空环境中 固体自润滑材料的抗磨减摩性能更佳;另外,聚四氟 乙烯基固体自润滑材料的润滑性能相比聚酰亚胺基 固体自润滑材料的更佳. 

2.3 磨痕形貌及磨屑成分 

图1 1号试样表面SEM 形貌 磨痕形貌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摩擦磨损试验后试块的 表面(摩擦试验表面和非摩擦表面)进行观察,发现 两种材料的磨痕处与非摩擦表面相比均呈现出不同 程度的损伤,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聚四氟乙烯 基固体自润滑材料出现了堆积状的瘢痕,并可见微 量的片状磨粒;而在聚酰亚胺基固体自润滑材料的 磨痕表面可观察到明显的犁沟,沟槽呈切削状,且相 比聚四氟乙烯基固体自润滑材料要显著得多,说明 聚酰亚胺基固体自润滑材料不能在对偶件金属摩擦 表面形成相对稳定、连续的转移膜,因而磨损较为严 重.由此可见,聚四氟乙烯基固体自润滑材料的耐 磨损性能优于聚酰亚胺基固体自润滑材料的,原因 是:虽然聚酰亚胺硬度相对更高,但韧性相对较差,所以磨痕更明显;而聚四氟乙烯为全氟侧基,螺旋构 象,碳链周围由氟原子环绕封闭,分子无极性,相对 容易发生链间滑移,可有效“卸除”部分外力,因此表 现出优良的抗磨损能力. 

2.3.2 磨屑成分 

通过 X射线能量分散谱仪分析摩擦磨损试验 后试块表面的特征元素可知:1号试样的非摩擦表 面处(磨块)特征元素以碳、氧、氮为主,与基体成分 聚酰亚胺相符,而摩擦试验表面处(磨痕)聚酰亚胺 的氮特征峰减弱,见图3;2号试样的非摩擦表面处 (磨块)特征元素以碳、氧、氟为主,与基体成分聚四 氟乙烯相符,而磨痕处聚四氟乙烯的氟特征峰减弱, 见图4;两种材料的磨痕处均出现了试验机不锈钢 摩擦副中的铁元素.由此可以推断,试块因磨损而 导致表面的部分聚合物膜转移至对磨材料(摩擦副)表面,同时摩擦副表面的部分金属氧化膜也在摩擦 过程中转移至试块的磨痕表面.

3 摩擦与润滑机理分析 

根据摩擦磨损试验后试块表面磨痕和非磨痕处 的SEM 形貌和 EDS成分结果分析如下.

(1)摩擦过程中时刻伴随着磨屑的产生,这些磨屑或单独存在并吸附于摩擦副上(接触面),或经 氧化还原反应与基体结合成键.由 EDS分析结果 可知,磨屑以磨块(转动摩擦部件)上面的有机元素 为主,并混合有钢球(静止摩擦部件)上面的无机元 素.在整个摩擦过程中,静止摩擦部件主要参与的 是氧化过程.这一结论同时符合经典动摩擦理论. 并且,经过对比分析可知,合理的摩擦副硬度匹配决 定了其摩擦磨损性能.在动静结合的摩擦副中,应 以硬度较高的材料作为静止摩擦部件,以达到缓解 磨耗的目的.

(2)润滑机理中重要的过程是在摩擦表面成膜 的过程[10].这个所谓的“膜”是微观意义上的保护 层,而非宏观层面上的“薄膜”.这个保护膜(即“边 界膜”[8])是由润滑材料、摩擦副以及其磨屑和氧化 物共同组成的混合物.在整个摩擦副工作周期中, 润滑保护膜经历了“构建→破坏→构建→破坏”的动 态过程,如图5所示.具体来讲,在保护膜构建过程 中,既存在物理吸附的成分又包含了化学反应的成 分,此时吸附膜与反应膜共存,并且吸附膜逐渐参与 氧化还原反应而转化为反应膜.当转化到一定程度 时,吸附膜减小到一定水平,同时反应膜进一步增加 直至“过饱和”.初步假设:①此时的反应膜已增加至可以完全覆盖摩擦表面;②此时的吸附膜已减少 至以极端形式,即单分子层的形式附着在摩擦表面. 于是可知:由于最外层分子不再受吸附力所约束,因 而此时的保护膜处于最弱的“待转移”状态,亟待下 一轮摩擦过程给予“破坏再重建”.但是,这个假想 中的“构建→破坏→构建→破坏”过程并非如永动机 一样周而复始、永不停止.因为在“破坏”过程中,摩 擦表面的氧化物将重新脱离表面而被剪切成磨屑的 形式存在,但是已知并非全部磨屑都能得以在“重 建”过程中氧化或吸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 过程中必将伴随着磨耗以及大量的保护膜损耗.这 个假设是在边界润滑理论[4,8,17]基础上推导的,进一 步解释了为何非自润滑材料的滑动摩擦试验终会以 卡咬、烧结为终点.即非自润滑摩擦副需要通过润 滑剂来降低摩擦磨损,而自润滑材料则无需进行表 面处理或在界面添加液体润滑剂. 

4 结论 

(1)两种聚合物基固体自润滑材料均具有良好 的热稳定性;若在瞬时高温下工作,推荐采用聚酰亚 胺基固体自润滑材料;若在长时较高温度下工作,则 推荐采用聚四氟乙烯基固体自润滑材料. 

(2)在低载荷条件下,聚四氟乙烯基固体自润 滑材料的润滑性能优于聚酰亚胺基固体自润滑材料 的.可通过添加二硫化钼、石墨、聚烯烃类固体润滑 剂填料来改善聚酰亚胺的润滑性能. 

(3)通过石墨颗粒的填充改性,聚四氟乙烯基 固体自润滑材料的耐磨损性能得到了有效改善. 

(4)摩擦过程中磨块与对磨材料(摩擦副)之间 存在着动态的膜转移,润滑膜体系经历了“构建→破 坏→构建→破坏”的动态重建过程. 

(5)合理的摩擦副硬度匹配决定了其摩擦磨损 性能. 


参考文献: 

[1] 刘维民,翁立军,孙嘉奕.空间润滑材料与技术手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G9. 

[2] 王彦宗,刘振营,郭亚军.高分子G无机纳米复合润滑 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20(增刊2):215G 218. 

[3] 乔红斌,田雪梅,吴芳.高分子自润滑材料研究进展 [J].材料导报,2007,21(10):24G26. 

[4] 王成彪,刘家浚,韦淡平,等.摩擦学材料及表面工程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27G28,236G239. 

[5] 黄挺.聚酰亚胺的摩擦学改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 学,2014:20G26. 

[6] 姜旭峰,季峰,孙世安.聚四氟乙烯润滑材料的摩擦 学特性及其改性研究[C]∥第八届国际摩擦密封材 料技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北京:中国摩擦密封材料 协会,2006:169G173.

[7] 于坤,罗新民.纳米聚四氟乙烯合成工艺进展[J].润 滑油,2002,17(5):18G20. 

[8] 王振廷,孟君晟.摩擦磨损与耐磨材料[M].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35G38,129G149. 

[9] 王文东,张超,杜鸣杰,等.水/油润滑条件下PTFE复 合材 料 的 摩 擦 学 性 能 [J].理 化 检 验 (物 理 分 册), 2016,52(10):717G721. 

[10] 刘海彬,郭强,米雪,等.氧化程度对氧化石墨改性环 氧树脂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J].理化检验(物理分 册),2013,49(11):727G730. 

[11] 乔玉林,池俊成,徐滨士,等.X 光电子能谱分析边界 润滑膜特性的研究[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1, 37(8):323G327. 

[12] 张菊,包春江,杨志伊.润滑滑动摩擦磨损试验及其 铁谱监测 技 术 研 究 [J].农 机 化 研 究,2006,28(4): 161G163. 

[13] 张延帅,周晖,万志华,等.靶功率对射频磁控溅射制 备 MoS2GSb2O3 复合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润 滑与密封,2011,36(7):70G74.

[14] 郑军,周晖,杨拉毛草,等.不 同 金 属 基 体 上 WGC:H 溅射薄膜的摩擦学性能[J].宇航材料工艺,2015,45 (1):57G61. 

[15] MAREK K,WLADYSLAW S.Thefiniteelement methodintribologicalstudiesofpolymermaterialsin triboGpairwiththeoxidelayer[J].TribologyLetters, 2013,52(3):381G393. 

[16] EMERSON E N,ANDREAS A P.Theeffectof surfaceroughnessonthetransferofpolymerfilms underunlubricatedtestingconditions[J].Wear,2015, 326G327:74G83. 

[17] 曲庆文.薄膜润滑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G5.


文章来源——材料与测试网

推荐阅读

    【本文标签】:聚合物 固体自润滑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热稳定性 润滑机理
    【责任编辑】:国检检测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资讯文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