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铝锭品位对Al–6.8Zn–2.5Mg–2.5Cu铝合金产品的影响
在铝中加入适量的其他元素配制成的铝合金,具有强度高、塑性好、比强度大等特性,可与优质合金钢媲美,成为优秀的轻型结构材料,有“会飞的金属”之称。飞机结构中铝材占50%以上[1]。铝合金Al–6.8Zn–2.5Mg–2.5Cu即是一种常用的适用于飞机材料的铝材。
铝锭的品位分为多个等级,等级越高,杂质元素的含量越低。根据Al–6.8Zn–2.5Mg–2.5Cu铝合金产品中杂质元素Fe、Si含量的上限指标,Al质量分数99.99%和99.95%这2种品位的铝锭(编号分别为1和2)均能够满足要求,将这2种品位铝锭对产品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选取满足产品质量且成本最低的原材料,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 试验过程
以铝锭品位为变量,将废料配比、铸锭规格、板材厚度、热处理等工艺参数保持不变,开展生产试验,获得2种铝品位的铸锭和板材(编号与采用的铝锭对应,即采用1号铝锭制造的铸锭和板材分别成为1号铸锭和1号板材),对铸锭进行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及拉伸力学性能分析,对板材进行拉伸力学性能、断裂韧性等分析。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铸锭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对2种铸锭不同位置进行化学成分取样分析,取样位置如图1所示,取样位置为铸锭宽度的中心(1#、2#、3#)、1/4处(4#、5#、6#)以及边部(7#、8#、9#),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本文试样编号规则为“采用铝锭号-采样位置”。
由表1可知,2种铸锭的Si元素含量基本相当,平均值数值差为0.002%;Fe元素含量相差较Si元素大,平均值数值差为0.009%,采用99.95%铝锭的铸锭Fe元素含量相对高些。铝锭品位的变化带来了杂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后续将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异对铸锭和成品板材的影响。
2.2 铸锭显微组织对比分析
选取图1中1#、2#、3#、4#、7#号位置试样,对2种铸锭的显微组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铝锭品位优化为99.95%后,铸锭的显微组织变化不大,未见富Fe相数量的显著增加,晶粒尺寸相差不大。从中心到边部(1#→4#→7#、1#→2#→3#)枝晶网络逐渐变厚,符合铸锭结晶规律。
2.3 铸锭显微组织中富Fe相对比分析
铝锭品位的改变,带来了成品铸锭中Fe元素含量的变化,在2种品位铸锭的心部(1#)和宽度1/4位置(4#)处观察到了富Fe相,如图3所示。
2.4 铸锭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对2种铸锭进行了拉伸力学性能对比分析,取样位置如图5所示,分别在铸锭宽度的中心(11#、12#、13#)、1/4位置(14#、15#、16#)选取试样,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见图6。
由图6可知,1号2号铸锭的抗拉强度平均值分别为246.3和238.5 MPa;屈服强度平均值分别为180.8和160.7 MPa;延伸率平均值分别为4.52%和3.67%。2号铸锭的抗拉强度与1号铸锭基本一致,屈服强度比1号铸锭低10 MPa,延伸率低0.8%,铸锭整体性能略有降低。
由于板材的力学性能指标以厚度50 mm为分界线,因此本文分别对比分析了厚度51~80 mm板材和50 mm及以下规格的板材力学性能,对比分析结果分别如图7和图8所示。
由图7可知,厚度51~80 mm的板材2号工艺下板材的纵向抗拉强度、延伸率与1号工艺下板材相当,屈服强度处于1号工艺下板材的中下水平,两工艺的抗拉和屈服强度指标与订货标准值相比余量较大,延伸率指标与订货标准值相比的余量不大;两工艺横向拉伸性能指标的趋势与纵向一致;2号工艺下板材的高向抗拉、屈服强度、延伸率指标均与1号工艺下板材相差不大,且余量充足;2号工艺下板材3个方向的断裂韧性均处于1号工艺下板材的中上水平,余量充足。
由图8可知,厚度≤50 mm的板材,2号工艺下板材的纵向和横向抗拉、屈服强度及延伸率指标与1号工艺下板材相当,且余量较大;L-T和T-L方向的断裂韧性处于1号工艺下板材的中下水平,余量仍然满足两个单位。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知,铝锭品位的降低导致厚度51~80 mm的板材屈服强度有所降低,厚度≤50mm的板材断裂韧性有所降低,但两工艺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仍有余量,能够满足标准要求。
1号铝锭的Fe质量分数实测值为0.001%~0.002%,Si质量分数实测值为0.001%~0.003%,1号铝锭的Fe质量分数实测值为0.0072%~0.0198%,Si质量分数实测值为0.0073%~0.0199%之间。两品位铝锭的Fe、Si含量值相差较大,但铸造成为成品铸锭后,Fe、Si含量之间的差异远比铝锭之间的差异小(见表1),这是由于在熔铸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中间合金、其他合金的废料等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加入,会冲淡铝锭品位不同带来的Fe、Si含量差异,使最终成品铸锭Fe、Si含量相差不大。同时,在熔铸过程中,搅拌、扒渣、精炼等工具均为铁制品,这些制品的使用,也会对成品铸锭的Fe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成品铸锭的Fe含量远高于铝锭。因此,在选择铝锭品位时,无须一味追求高品位,应根据投料结构、工具的使用情况等多方位进行考量。
Fe是铝合金中最常见的杂质元素之一。Fe原子在铝合金中可以形成各种形状的Fe相,其中以针片状铁相最易形成、最为常见。Fe质量分数不大于0.2%时,富Fe相的形态一般为汉字状α相;Fe质量分数不大于0.25%时,Fe相的形态一般为细小片状;Fe质量分数大于0.3%时,Fe相的形态为粗大针片状β相[3]。随着Fe含量的增加,富Fe相的形态发生变化。2种铝锭工艺下成品铸锭的Fe质量分数均大于0.3%,在铸锭中均以针片状Al7Cu2Fe的形式存在,是其富Fe相形貌、尺寸相差不大的主要原因。
Fe含量增多时,大量针片状富Fe相在凝固过程中会影响枝晶间的金属液的流动,阻塞枝晶间的补缩通道能,从而增加铸锭的缩孔和疏松等缺陷[4]。
针片状富Fe相粗大且脆,会割裂铝合金基体,使其产生局部应力集中而脆性增加,致使铝合金制品塑性、韧性等明显下降[5],因此,对成品板材的各项性能要求较高的产品,需要对铝合金中的Fe元素含量进行控制。本文中的产品,现有2种品位铝锭工艺下产品的Fe含量均能够满足最终成品板材的各项性能指标要求,且存在余量,满足使用要求。
质量分数99.99%和99.95%的铝锭生产的产品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差异不大,均能够满足产品技术指标的要求和用户的使用需求。而采用99.95%铝锭作为原材料,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原材料的投入成本,提升公司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文章来源——金属世界
2.5 板材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铝锭品位变化对铸锭Fe、Si含量的影响
3.2 Fe含量的提高对铸锭显微组织的影响
3.3 Fe含量的提高对铸锭冶金质量的影响
3.4 Fe含量的提高对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4. 结论